返回列表

集团防疫动态丨这届“95后”,拒绝“躺平”!

20 /

2021.11

分享
生成海报



一连阴霾了多日的成都,这两天终于迎来了冬日暖阳,在成都人停下脚步享受阳光的时候,成都设计咨询集团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先锋队队员们依然脚步匆忙。巡查商铺是否配备防疫物资、接听社区电话......顶峰的时候一天接打200多个电话跑出近3万步,看似简单的背后是直面“枯燥”工作的细致与耐心,更是热情。先锋队员中有这样几位“95后”,今天,和公园君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怎么做......




不是运动咖

现在却平均每天2万多步


检查商户在疫情期间防疫措施是否到位、防疫物资是否充足,网吧、茶馆是否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营业是李征阳最近一周的主要工作内容,不喜欢运动的她,到如今每天至少2万起步的运动量,她用细致与耐心诠释“责任”二字。


▲ 步数记录


李征阳是出生于1996年的“95后”女生,在本轮疫情发生之前,她刚到集团财务部,上岗时间:半年。跟以往不同,这一次,她冲到了“一线”。“老实说,刚开始是又怕又想做点事情的矛盾心理”,她说,因为本次疫情的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所以自己刚开始心理还有些斗争,最终,她还是决定:去!

真正让她放下心来,是深入到社区,看到社区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认真细致又严谨的工作状态,她觉得,这疫情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是可以战胜它的”。

 

从财务工作者变成志愿者,李征阳迅速适应了角色的变化,听从街道统一安排,哪里需要,就去到哪里。“一共3个小组,我们小组4个人,主要负责世豪广场和鹭洲里等一圈商铺的巡查”,这跟以往坐办公室的性质完全不同,不同点位间的奔走、逐一检查、询问、登记......不仅考验脚力,更考验自己耐心与细致。

 

 ▲ 巡查中的李征阳(左一)


虽然工作看似简单,但每天大量的运动,让她回家之后两腿十分胀痛,“但是还是可以坚持”。以往睡觉,这个95后和其他很多年轻人一样,老早就上床要在床上刷手机到深夜才会睡觉,而最近,她累到晚上倒床就能睡着。


 ▲ 李征阳生活照


这么多天的志愿工作,她并没有发任何相关的朋友圈。“不是啥子不得了的事情,我觉得做了就行了,不需要让别人点赞”,她说,经历了疫情,才更加感觉正常生活的可贵,“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大家都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能够帮助封控小区居民就很开心

哪怕是为居民联系牙医上门


如果没有疫情,市市政院“95后”设计师方岩此刻应该正在跟同事一起攻克项目。但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志愿者,协助社区接听热线、去商铺和娱乐场所巡查,他很快让自己融入了一线的生活。

 

“就感觉社区工作人员真的很不容易”,他说,在接听热线的过程中,不断有电话进来,“小区什么时候解封?”“核酸是否需要每天都做”......这些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一天可能会重复打进很多个,但每一个电话,他们都需要耐心回复。


  ▲ 在一线忙碌的方岩


偶尔,他们也会接到一些求助的电话。前两天,一通电话叮铃铃响起来,打断正在做记录的他。“我牙齿痛得很恼火,一直联系不上门诊,到底咋回事嘛,我真的忍不住了”,电话那头,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语速急促地表达着不满。


原来,因为暂时未能与为封控小区对口提供医疗的门诊取得联系,牙疼难忍的市民忍不住发起了牢骚。深知“牙疼起来要人命”的方岩赶紧做好记录,通过社区工作人员拿到了该门诊的备用电话,并迅速为其联系到门诊医生,而这距离其求助热线,仅仅过去不到5分钟。事后,得到帮助的市民也向方岩表达了感谢。“能够帮助到他们,就很开心”,方岩说。

 

此外,他和同事还要负责300多家店铺的巡查,一个店铺停留2-3分钟,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巡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2万多步”,他说,每到一个商铺,基本上要把前一个商铺的巡查流程复制下来,这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也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还需要商户配合与理解”,他说,最让他感动的是,虽然每天都要上门巡查,但很多商铺的老板、店员都十分配合,在他们离开时,还会真诚的说一句“你们辛苦了”,在他看来,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这是我加入集团后第一次的志愿活动,我感觉很有意义”,他说,集团在第一时间践行国企担当,走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他深受鼓舞,“这种责任和担当,让我感觉很有归属感,也让我觉得很自豪,我选择加入市市政院是对的”。





一个电话打了半小时

晚上加班巡查也没喊累


黄宇,标准“95”后阳光大男孩,今年刚从学校毕业加入市交通院,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国共产党员。


他也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虽然我刚来不久,但作为年轻党员,就是要响应号召,为成都市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他的决定也得到了家人、朋友、同事和领导的支持,这给予他很大的力量。


 ▲ 黄宇生活照 


深入防疫一线的这些天,他和其他的志愿者一样,负责流调、巡查等工作。“刚开始社区提供的电话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后面就越来越少了”。


他说,在接听电话的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隔离人员“暴走”的时刻,“比如前两天,就遇到一位女性,她说她的亲戚去世了,希望能够出去参加最后的告别,并且一直跟我们说其他小区她这种情况是可以出去的”。


电话中,他能够感觉到这位女士的悲伤与迫切想出门的心愿,他一边安慰对方,一边把这件事情立刻上报,看是否可以在人情与管理之间做个平衡。但很遗憾,因为现在依然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该女士出小区的请求最终无法如愿。“当然不能生硬拒绝人家,失去亲人是悲伤的,也是需要情绪宣泄的,所以我陪她讲了很久的话。等她平复心情后,也给她讲了现在的客观情况,并提供了建议,所以最后她也接受了”,他说,挂掉电话,才发现这通电话已经持续了半个小时。


 ▲ 巡查中的黄宇


“虽然我在一线,但是我不孤单”,他说,自担任志愿者以来,他经常收到领导、同事关心的短信和电话,“单位也好,街道、社区也好,都给予我们很多关心和照顾”,他说,自己一点都不觉得累,唯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努力,让这座美丽的城市早日恢复原有的活力。


............................


集团的先锋队员们在社区一线岗位上,做好保障工作,守护我们温暖的城市疫情可以禁锢城市,但无法禁锢对城市的热爱,这群平均年龄25岁左右的年轻力量,扛起了“硬核”担当,成为一线别样美丽的风景线。公园君为你们点赞!





 █  撰稿/编辑:集团办公室 公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