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速看!初探成都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发展之路

15 /

2021.06

分享
生成海报
图片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地方政府积极配合推进了一系列具体减碳政策措施,成都市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发挥产业生态圈建设经验,创新提出规划建设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本文结合成都情况绘制了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产业链环节,并将已部署碳中和产业的产业功能区进行现状分析,最后针对碳中和产业生态圈规划的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重点项目进行了探索思考。





图片

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发展背景


2020年3月18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碳排放做出了要求和部署。


从制定相关制度标准体系、建设软硬件设施、开发公众低碳场景和重点碳减排项目等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规则流程明晰、商业模式成熟的碳普惠生态圈。


以 “碳惠天府”为品牌的碳普惠机制是成都主动对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顺应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和市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在要求。


为此,成都探索推行了“油改电方法学”“城市绿道方法学”等一系列方法学,使得碳排放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


图片

  ▲ 碳惠天府流程图



国家“双碳目标”发展历程回顾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首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点。


2020年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提出了“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具体目标。


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以及其他低碳能源的发展,再次强调碳中和的重要性。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


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落实国家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加快建设碳中和示范城市。


图片

  ▲ 近10年政府出台碳中和相关政策


2021年4月1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暨投资促进工作会上公布拟谋划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提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加快打造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多元应用场景,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初步指明了全市第15个产业生态圈的重点产业、应用场景及建设目标。


产业生态圈作为成都市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抓手,具备“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等特征,合理利用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将为成都实现减碳目标,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产业链环节


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本文从减碳的四大关键支撑环节,梳理出了成都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产业链环节。


第一个支撑是改善能源的生产、使用结构。首先要改变能源的生产结构,降低传统火力发电比重,实现电力生产的清洁化。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提出的RE100倡议倡导企业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100%清洁电力的使用,以隆基绿能和晶科股份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做出了相关承诺。其次要改变能源的使用结构,以电力等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第二个支撑是减少能源的使用,实现节能生产生活。依托“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和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支撑,着力打造的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生产等多元应用场景。在生产生活全过程实现碳监控和碳减排。


第三个支撑是固碳措施,通过碳捕捉技术和生物固碳技术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水平。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示范区,应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固碳生态带等生物固碳措施。


第四个支撑是以碳交易为主的绿色金融体系。以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的制度创新优势,积极探索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积极引导绿色发展基金、绿色资产评估、绿色企业征信、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服务,为成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提供金融支持。


图片

  ▲ 成都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产业链环节




图片

产业功能区碳中和产业现状分析


完成区域内节能减排指标,最终实现区域双碳目标,需要整个碳中和产业链的积极配合。


现有66个产业功能区中已有部分功能区布局谋划了碳中和相关产业,积极打造低碳应用场景,按照产业功能区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产业支撑类、示范引领类、制度保障类三类。


(一)产业支撑类——提供“碳中和产业”物质技术保障


碳中和产业的建立与完善首先需要充分的物质技术保障,包括清洁能源、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农业五个方面,涵盖了基础性节能材料、绿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品、节能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气化载体等相关产业。


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等为载体,重点发展绿色建材、节能玻璃、节能保温材料,围绕光伏、锂电池、水(气)处理等产业,打造全产业链闭环;围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装备、先进环保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服务五大领域补强产业链短板。 


图片

  ▲ 青白江国家新型工业化(绿色建材)示范基地


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和简州新城等为载体,充分发挥四川省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八成以上,水电装机全国第一的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汽车动力电池、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产业,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布局。


图片

  ▲ 龙泉汽车产业功能区智能化汽车生产车间


温江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等为载体,重点发展低碳农业,培育引入低碳饲料生产企业和培育低碳农牧品种,实现养殖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监控,切实降低农业部门的碳排放。


(二)示范引领类——提供“低碳使用说明书”


在拥有物质、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对现有的物质技术资源进行充分、高效的利用。


中法生态园为载体,在园区内完善已有的绿色智能网联汽车布局,创新建立低碳智能的公共交通路网;借助中法合作的契机,积极对碳中和产业支撑功能区的低碳技术和产品进行成果转化,重点打造绿色节能的产业建筑和城市办公休闲空间。


图片

  ▲ 中法生态园湿地景观


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文创城等区域为载体,构件依托路径、界面、功能三重元素叠加,加快重点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构建轨交+步行绿色交通体系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打造低碳办公、低碳休闲生活空间。


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蒲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载体,打造绿色农业示范区,提质增效,大力推广应用优质良种、全程机械化和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探索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碳足迹监控。


(三)制度保障类——为创新绿色金融护航


金融业作为资源调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碳中和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保驾护航。


成都的绿色金融产业已经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具备金融中心支撑功能的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将绿色金融作为区域内的重要产业之一,以绿色银行、“绿色”事业部、绿色融资担保、绿色中介服务机构等机构为载体,发展绿色发展基金、绿色资产评估、绿色企业征信、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


商务区内的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作为全国唯一一家集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水权交易为核心主业的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环境资源要素化并推动要素流动,为全社会节能减排降碳提供投融资及其他增值服务。


图片

  ▲ 2016年中行四川省分行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签署合作协议


此外,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绿色金融中心也建立了绿色金融智库和成都绿色金融标准。


着力打造担负西部绿色金融研究基地的“理论研究中心”;


聚集各类绿色金融机构的“机构聚集中心”;


设立绿色金融“产品研发中心”;


构建绿色认证体系,开发天府绿色金融指数的“信息服务中心”;


举办论坛,开展绿色金融人才培训的“合作交流中心”;


建立碳排放、用能、排污等“权益交易中心”等六大绿色金融中心。


图片

  ▲成都绿色金融中心


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将为成都建立碳中和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也将为未来的全过程区域能评、碳排放权交易积累宝贵的经验。




图片

对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规划思考


(一)空间布局


本文建议碳中和生态圈空间布局。


以战略产业功能区为支撑,先行发展碳中和产业链前端基础性产业,并全域推广碳中和产业;


以碳中和示范区为样板,找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平衡的低碳综合解决方案,并探索建立区域碳足迹追踪和评价机制;


以绿色金融区为保障,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创新发展。


最后,根据产业功能区现有的设备、交通、气候、地质条件等情况,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具备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增双碳产业进行合理布局。


一是在战略产业功能区,继续加强对于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产业的持续投入,进一步完善产业区内的工业布局。


升级引导成都川菜产业功能区、邛崃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等区域,发展低碳农产品、食品的研发、加工、推广,创新发展具有巴蜀(成都)地方特色的绿色低碳食品产业,递出美味低碳的成都名片。


建议未来将100%可再生能源(RE100)纳入碳中和产业生态圈考量指标,充分发挥四川省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83.73%,水电装机量突破80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的优势,进一步在全成都市区域内逐渐腾退淘汰火电产能,实现区域内绿色电力高占比。


成都市应积极发挥新材料、新能源和低碳农业的产业优势,补齐产业链短板,在全域范围内积极使用推广低碳节能产品,打通生产消费环节,完善强化碳中和产业链。


二是在碳中和示范区,建议清理腾退粗放的污染型工业和农业加工企业,改进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积极引入符合低碳环保要求的新型工业企业,加快推进工业生产低碳节能化。


在示范区内,培育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企业,对农业生产进行低碳升级,对管理粗放混乱的养殖业进行规范,通过优化养殖环节等措施减少饲料消耗、养殖全过程碳监控和管理、建立养殖基地及碳循环系统配套设施等举措推进农业部门的节能生产。


在示范区内,重点打造一批固碳效果好的生态带,对高能耗、高排放的重点生产企业试验性使用碳捕捉技术,努力实现区域内的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做好未来新成立的产业功能区和产业功能区内新设立项目的用能评价工作,以区域能评为基础,将碳排放作为产业引入、支持的参考指标;


进一步探索全过程的用能、碳排放监控和评价机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技术进步状况动态调整评价参数;


与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的绿色金融产业共享排放数据,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单位排放效益最大化。


三是在绿色金融保障区,建议依托交子金融城、并将成都绿色金融中心纳入产业生态圈,建立新型绿色金融示范园区,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银行提出的绿色金融五大支柱。


第一,以现有成都市绿色金融标准为蓝本,遵循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原则,创新借鉴国内外经验,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第二,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与地方金融监管局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防范新型金融风险。


第三,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持有绿色金融资产。


第四,创新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从发行制度、交易流程等方面鼓励绿色金融创新。


第五,加强与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机构等加强合作,共享信息。


(二)发展时序


建议初期通过对电力的清洁生产改造和具备碳中和战略产业支撑功能区域的重点建设,补齐支撑产业中所缺失的产业环节,初步建立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技术支撑。


同时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体系,为碳中和产业提供政策金融支持。


中期通过碳中和示范区试验探索,找寻减碳效果好、经济效益佳的综合减碳方案,并在试验中运用区域能评等评价方法,对碳中和技术、政策作出评价评估,动态调整项目要素配给力度,对减排效果较差,投入成本较多的项目逐步降低支持力度,对减排效果好,投入产出比高的优质项目加大要素配给。


后期将示范区内的先进经验在全市域范围内进行推广,在完成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消化产业功能区的产能,形成产业链闭环。


(三)重点项目支撑


成都市围绕双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聚焦清洁发电、建筑节能、节能设备、新能源汽车、低碳农产品、生态绿带、绿色金融等相关领域,谋划引进了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


图片

  ▲ 现有部分重大项目示例


未来,成都可以继续谋划引进一批具有产业技术优势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及项目,例如:


■在清洁发电领域引进以隆基股份、晶澳科技等企业,涵盖光伏、风电等细分产业;


■在节能建筑领域引进延华智能、南玻集团等企业,涵盖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绿色建材等细分产业;


■在节能设备领域引进浙江阳光、海陆重工等企业,涵盖工业节能设备、节能照明等细分产业;


■在新能源企业领域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涵盖新能源汽车部件及整车制造等细分产业;


■在低碳农产品领域引进先正达、唐人神等企业,涵盖种子化肥、低碳饲料生产、绿色养殖等细分产业;


■在生态绿带建设和绿色金融领域。



应进一步发挥政策创新优势,创新性开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未来成都将双碳政策目标与产业生态圈建设有机结合,以重点企业和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在碳中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链强链,实现产业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共同发展。




图片


   供稿:成都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规划与政策咨询部

 █  编辑:集团综合管理部 公园君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图片